精彩实录 马化腾对话钱颖一,首谈程序猿熊孩子的跨界管理创业史

时间:2016-12-07

 
马化腾对话钱颖一

       2016年10月22日,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于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期间召开。本次论坛的嘉宾是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先生和腾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随锐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舒骋先生作为清华经管学院优秀学员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并就“企业互联网生态链发展”现场对话马化腾。

       马化腾是作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新晋委员来到清华大学全球管理论坛的,在这里他与刚刚获得“2016年度中国经济学奖”的钱颖一展开了一场关于自己、关于创业和创新的对话。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一年举办一次,而马化腾是该论坛邀请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

       “没有哪一位来过的企业家像你这样,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在使用你们公司的产品。” 一开场,钱颖一如是说。而马化腾在论坛结束时感谢了时代与中国经济发展赋予的机遇,他说:“我们还在路上,我们还要一直往前冲”。

       他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出现在台上时,与平时留给外界的印象一致,马化腾语调平缓,声音温和,清瘦腼腆,少有大幅度的手势。但这个低调谨慎自称“熊孩子”的人,意外地分享了很多成长与创业中的经历,甚至罕见地表达了一些内心感受。
这是第一次,他谈到天文对创业的影响。


       “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帮助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马化腾

       天文、科幻爱好者;从非学霸到跨界创业者

       钱颖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华管理全球论坛,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邀请一位顾问委员与清华学子交流。去年邀请的是特斯拉和SpaceX的CEO马斯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我们清华经管学院的另一位顾问委员,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这也是我们清华管理全球论坛邀请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

       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使用你们公司的产品,这一点苹果、IBM都做不到,可见你的影响力非常大。我想先从你的成长经历和发展说起。你是1989年入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大学的经历对你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马化腾: “我在中学就接触到计算机,一下就成为我的兴趣爱好,越学越觉得里面差别很大,后来在大学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兴趣。”

        钱颖一:“你们在大学时集体学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课程吗?” 
 
        马化腾:“当时没有,业余我自己看,包括找美国的资料。所有有关的问题我都看了。”
 
        钱颖一:“你是从国外买这些天文方面的书籍?到现在还对天文有兴趣吗?”
 
        马化腾:“对,一直都有兴趣。也可能是受我的影响,我们早期的创始人中还有很多对天文有兴趣的,有的人自己投资建了个人的天文台。”
 
        钱颖一:“天文这方面的兴趣或者知识对你的工作或者思考创新创业有影响吗?” 
 
        马化腾:“没有直接影响。但你喜欢天文,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对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我觉得还是挺有帮助的。” 
 
        钱颖一:“你对科幻小说也有兴趣?”
 
        马化腾:“很有兴趣。像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想象力很丰富。实际上小说里写出了现在的科技发展,包括未来研发的一些方向,有前瞻性,可以展望。”
 
        钱颖一:“科幻小说提供想象力,并且有一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想象。计算机课程在学校学了什么,对以后很有帮助呢?这个领域发展非常快。”
 
         马化腾:“ 计算机应该在清华是非常难考的,我相信当时我要考的话很可能进不来。在大学里的学习还是打基础,对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更多要靠课外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当时计算机机房里有电脑病毒,是什么病毒,它的机制是怎样的,我们有兴趣去研究,对病毒样本进行解剖,然后了解它们。

       这些都不是课堂里要求你学习的。另外学校老师会找一些项目来做,有的可能是和外面的企业合作,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把这些项目从头跟到尾做完,会全方位地锻炼能力,对以后的价值是无限的,它超越了你在课本上学的东西。”

       钱颖一:“当时你念书时对自己后来的职业有什么规划?正好是1989年到1993年这个时间段。”

       马化腾:“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很早我们就看到别人创业,这里创业氛围比较浓,比其他城市更早。

       机缘巧合,在一个卖电脑书的书店里,我碰到一个同学,他在润迅工作。润迅是当时最大的民营电信企业,做寻呼台的,就是BP机。因为我会写C语言,当时正好有个项目要用,我给他展示了,他说就是你了。离毕业还有三个多月,我就进去实习了,一干就是5、6年。

       我就这样进了寻呼机行业,大家知道QQ最早做的是网络寻呼机。也是机缘巧合,因为我很早就开始做计算机和通信。”

       钱颖一:“程序是你写的吗?” 

       马化腾:“这个领域是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和网络,我刚好在中间,这对之后我们的创业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解秘马氏引导大法:“说服人我有一套”

       钱颖一:“  你刚才说的,最开始的QQ原来是个寻呼机,这段历史对我们学生非常有吸引力。你从程序员开始,变成了创业者、企业家、管理者和领导者,这中间有相当大的跨越。我们都很敬佩好的领导者。比如腾讯最早是5个创始人,基于信任相互合作,合作得非常好,后来你引入了很多职业管理团队,都融合得非常好。我想知道,你个人的领导能力和风格是怎么塑造起来的?”

       马化腾:“我是典型的程序猿青年,原本根本没有想到我要开个公司,领导什么人,更多还是说我想要做一个产品,让很多人能用。第一步要生存。怎么用我的手艺先生存下来,这是最难的。首先你得想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可以省吃俭用,用以前的积蓄也行。但创始人投下去的钱能不能挣回来?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当时没有想那么多,领导力这些都顾不上,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不知道。小企业能做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低于5%,至少95%的企业很快死掉了。这个时期压力很大。包括我父母都没有想到,我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他们觉得不可能。所以第一步我就说要找一些合作伙伴,可以弥补我的缺陷。我们最早的团队里头,4位是我的中学或大学同学,有一位是我们在工作中认识的,在电信行业。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实现,我也想得比较通。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他虽然技术不强,但是他可以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有经验。” 

       钱颖一:“ 别人的领导力都是看得见的,你这个呢,看不见,但你实际上把这5个人,以及后面的团队都结合得很好。”

       马化腾:“关键是用好他们每个人的特长。公司有时候会有争议,我们会听听大家的想法,然后想办法平衡他们的意见。”

       钱颖一:“ 怎么平衡?”

       马化腾:“矛盾非常多。往往发展不好的时候矛盾更多,大家意见会不同。说服人我觉得我还有一套,我主要听你讲,然后我引导大家,让他觉得主意是他出的。”

       钱颖一:“这个很厉害,很有领导的艺术,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了你的想法,还以为是自己的想法。”  

       马化腾:“对。因为有的时候管理上确实需要这样,我的风格不是强势的,也不是一言堂,反正是互相商量。你可以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是不是这样更好?他说:也对,很快就自己开始往下推了。那么,对、好的这个方向你来做。
   

       后来腾讯的风格也是这样,比较民主一点,比较多元化一点,让不同的声音出来,我觉得这是好事情。”
 
马化腾

       给创业者忠告:专注一个小痛点;跨界非常重要

       钱颖一:“ 腾讯的很多产品都是针对年轻人,你已经是非常年轻的70后了,但你的很多产品是给80后、90后,现在是00后用,通过什么方式理解这些年轻人,让他喜欢你的产品?我知道你有团队在设计,但最后还是需要你来决定方向,你怎么能跟上这些年轻人的想法?”

       马化腾:“当初创业时我们还年轻,那时候把握用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岁数大了,有些产品我们用过觉得好像没意思,但后来在国外很火,美国的青少年特别喜欢。我们错过很多机会,包括现在国内一些新兴的多媒体,或者一些社区的创业,都有错过。岁数大了确实错失很多年轻人的触觉。

       现在我的办法是,如果你自己不能解决的,你应该让了解的人去做。你可以多和年轻的用户接触,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你也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去投这样一个企业。第三,让更年轻的一些员工能够更快速地走上来。

       我们把微信做成一个开放平台,让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产品的服务,由别的公司开发,在微信里能够使用。这是一个解决方法,我们未来希望通过一个“小程序”搭建新的生态环境,能让别人开发一些年轻人的产品,在我们平台里面跑,同样我们自己也开发。” 

       钱颖一:“在这种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到底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创业者能够脱颖而出?”

       马化腾:“ 第一,要专注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我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一些信件说,我可以帮你实现什么。在我看来他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议是:你想小一点,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说,能不能用手机解决停车的问题,找停车位的问题;或者其它一些小问题,比如考勤、学校的作业安排等等。总有一些小的痛点让你觉得平时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跟进在里边。

       这种创业其实不需要太多人,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解决,当你这个想法能够通过互联网来验证,再逐渐扩大,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要留意跨界。跨界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互联网+,更多谈的是各行各业的创业企业如何和互联网结合跨界。在两个领域之间——比如IT和医疗等等,这些跨界的东西是不是有机会,因为那是一片蓝海,其他的都是红海,细分下去也都是红海一片。最初的时候往往就是可能懂这个的人不懂那个,懂那个的人又不懂这个。如果你两个都懂一些,就有很大的优势了。

       未来的创新包括以后很多传统创业的转型,往往是跨界,而且这个产业它是会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里面你能抓到机会的话,是一个创业的好方向。”

       微信其实是一个邮件,只是它快到你以为它不是 

       马化腾:“几年前新浪微博起来之后,开始从社交媒体转向社交网络,那时候我们听说,谁学校里有一个微博做班级之间的通信,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危机。它开始往下撒网,第一反应就是我们也要做微博。但这很难,同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去战胜对手的,你只有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就这样诞生了,它是纯手机的移动通信。当时QQ的包袱很重,要解决PC的问题,也要解决手机终端的问题,内部几个团队都在开发,谁最先解决问题谁就胜出。” 

       钱颖一:“这是有意设计的,让3个团队互相竞争?这是你的决策?” 

       马化腾:“确实是有3个团队报名。当时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从PC到移动怎么打?当年诺基亚从前一年市场份额70%、80%规模一下子掉下来,安卓、苹果这类智能手机迅速替代了传统功能机,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我们是最早拿到这张船票的,没上船的再也过不来了,这是最大的一个危机。”

       钱颖一:“ 三个团队一起做,基本上是同时起步,最后一个胜出,后来又把三个团队融合了吗?” 

       马化腾:“这就涉及我们内部组织结构的问题了。原来集团有几个不同的平台在做移动端产品,有QQ,还有我们的无线部门,当时是分开的。但这个先天的结构不合理,后来我们迅速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那些传统手机端、PC端的产品整合到一个部门来做。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QQ邮箱的团队。我们很早接触手机邮件,用黑莓手机,最初只给高管配。后来我们想,能不能在QQ邮箱开发一个软件,让每个员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分队研发手机邮箱。幸好有这个布局,最后微信出来了,就是这个团队做的,最先把手机端的邮件、客户端改成微信。

       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微信其实是邮件,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

       有这个班底在,我们在设计和开发上的速度很快,所以很快研发出来了,张小龙带领这个团队,包括他本人对这个产品的把握度都非常到位,是非常好的。”

       钱颖一:“原来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我有点理解了。微信和QQ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微信除了大众用以外,精英和高管也都用,你们做QQ邮箱的时候是考虑到高管使用的习惯的。”  

       马化腾:“最主要的问题是,刚出来时用户数据起不来,大家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QQ。真正的启动是语音,按了就可以讲话,录音就出去了。这是国外同类产品没有的功能,包括像WhatsApp也没有或者功能藏得很深。我发现有这个功能之后,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习惯手机打字的高管变成了微信用户。

       还有就是跟手机通讯录的整合,QQ用户数据的导入,你一看通讯录好友装了微信,就赶紧也装上了,这是社交链的能量。” 

       中国的创新如何“从一到N”

       钱颖一:“今年3月,我们邀请了《从零到一》作者到学院专门讲了一门课,讲得非常精彩,他特别强调“从零到一”。我在这儿和他也有对话。我从中国的案例中发现,实际上也不能太强调“从零到一”,因为中国很多创新是“从一到N”。中国的N是非常大的。而且“什么是零”,“什么是一”很难定义。

       比如QQ是从ICQ里得到很多启发,其他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人们觉得“从零到一”很伟大,但是容易忽视“从一到N”,并不是所有做“从一到N”的都能成功。这个“从一到N”中,有非常多的创新适合中国的市场,适合中国的文化,适合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腾讯在这方面是特别突出的,你们受到过一些产品的启发,但现在你们做出来的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些产品,这里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马化腾:“整个中国互联网确实最早多是如此。因为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基础类的产品创新都是美国最早提出,是非常强的优势,也不只是亚洲国家落后,欧洲都是这样。但是在应用方面结合到本土市场就很不一样了,中国的文化非常不同。而且坦率讲,同一个模式在国内,同时起步的非常多,当有一个主意出来,不到两个礼拜,就有几十个团队同时开工,开始做。国内的赛道很挤,这是最难的,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这种创新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了美国。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出海了,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是远超过美国的。如果跟原来的模式一样肯定走不远,两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有不同了。增加很多新的、独特的、创新的点,你才可能赢得这场竞争。

       淘宝、百度也是这样才能成长起来。微信里面还有更多的创新点,你可以看到微信做了大量的东西,现在海外也看到,有时也反过来学了,这是因为中国的竞争环境很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很快。你可以看到,用微信可以实现全行业结合,包括公众号、扫二维码和各种生活的服务。通过扫二维码能跟各个产业连接起来,这方面的结合是我们三年前才开始做的,包括移动支付。三年前,我们开始做的时候,遭遇阿里巴巴支付宝的激烈竞争,迅速成长起来,打开市场,让更多人去使用。

       但这里有大量的补贴,滴滴和快的当年大量的补贴对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的环境导致一些后面的创新迭代会更快,我们讲互联网+整个生态,目前中国是比较原创,比较领先的。”   

       下一个创新是什么?

       钱颖一:“在应用型创新上,中国现在比较领先,但是基础性的创新不是很领先。”
 

       马化腾:“未来像人工智能也好,也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美国在这方面未来的领先强度还是很大的。对于未来20年、30年这样长远的技术变革,应该提前布局。”

       钱颖一:“这方面腾讯有什么思考或者动作?我知道基于成本考虑,之前砍掉研究院,现在就像你说的,对技术基础性的研究方面你们有什么规划?”

       马化腾:“我们过去发展中的错误是什么?搞了一个研究院,他们和我们的事业部群(BG)竞争,抢着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还没有竞争力。我们就开始思考做独立研究院的意义和方式。最后发现,做研究还是需要靠近战场,如果和QQ、微信这些平台资源离得太远,很多事基本做不了。所以后来把研究院拆成三部分,分别给了三个BG。有一部分到了微信,优图团队是做图像识别的,还有团队是做搜索的,后来搜索卖掉了,就把他们整合进了后台事业部。现在这个团队又得到重视了,因为AI非常重要,他们又组建了一个AI实验室。我们未来会大量招这方面的人才。”

       钱颖一:“所以AI你们现在也非常重视。” 

       马化腾:“过去其实也做一些,但是都没应用在我们的产品上,我们现在需要有集团、公司级的AI实验室,能够做一些更前瞻性的产品。

       另外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就是跟清华等高校合作。我们2011年开始和清华建立一个联合实验室,这里面有很多创新都来自于跟清华的合作。比如街景入口,我们最早在地图里做了街景。街景要把车牌和人的脸模糊,不能侵犯隐私,也不能把车牌拍下来。但是大量的图片怎么处理?我们和清华的研究团队一起,教授带着学生跟我们团队一起研发,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很多功能是清华的老师、同学和我们团队一起实现的,包括LBS,IP地址的精准定位等等。未来其实还有很多黑科技,都要和高校合作实现。不一定我们自己研究,要开放出去。”

       钱颖一:“ 像谷歌现在做无人驾驶车,Facebook做虚拟现实、VR,跟他们原来的产品非常不一样。现在你们做的创新研究跟你们现在的产品还比较相关。讲讲你的设想,有没有做非常不一样的产品?”  

       马化腾:“有,现在我还很难说它是不是成功,我保留这个机会,也鼓励内部有竞争、创新,还是要给他们这个机会。还有一些我们投资的公司,做的是像O2O这样强运营的业务,我们就不做了,交给他们去做。” 

       钱颖一:“你觉得微信以后,下一个影响世界的创新有可能是什么?” 

       马化腾:“ 现在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在想,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伴随着终端的变化。PC到手机,其实是因为智能手机起来了,一切的生态都不一样。未来比如说眼镜式VR、AR。很多VR可能每个人最多玩20分钟就晕了,受不了,也许并不能持续做,但是有些外挂式的AR,可能看到人脸就知道你的历史和相关资料。类似这样的终端如果越来越普及的话,那么新的场景变化,会导致上门服务发生巨大的变化。我觉得AR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未来成长性的新终端。

       但是这里面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隐私问题,有一些场合也许不允许带一个眼镜等等,这些都会产生问题,但是这个方向还是非常好。”

       在与钱颖一70分钟的对话之后,清华学子们现场反响热烈,纷纷提问马化腾。以下是“瘦身”之后的对话实录。
 
随锐科技CEO舒骋

       随锐科技董事长兼CEO 舒骋:“我们在做企业互联网,现在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消费者互联网,大家都在2C端。但是我们预测未来互联网要跟所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完成改造对接。我想问的是,未来腾讯在战略上怎么平衡企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在整个腾讯的生态系统中是什么位置?”
 

       马化腾:“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现在在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强项在通信,刚开始做游戏时好像腾讯没有这个基因,但其实很多基因需要慢慢培养。云服务也好,包括企业版微信,还有更多的社交广告业务,很多都是在帮这些中小企业营销,帮他们精准地找到客户,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必须要做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储备这方面的力量。” 

       清华学子提问 :“在大生态战略中,腾讯投资的企业往往与腾讯保持很好的关系,从概率上来说,腾讯投的企业,发展成功的也比较多。我想问小马哥,腾讯在投资中是什么态度和策略?” 

       马化腾:“几年前腾讯的战略是不开放的,很多业务都自己做,好多都失败。我们电商做不过人家,卖掉了;搜索也一样。还有很多小的业务,我们发现竞争不过外面的公司,他们更专注,更有冲劲,更有创新性。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让各种物种在大树下成长?如何让大树变成一片森林?我们希望做生态,大家的关系其实是平等的,我们是同类,他们之间是独立发展的。

       从开放战略这几年的情况看,效果越来越好。BAT之间在投资上也有竞争关系,但是我们做生态的想法更加开放,我们不要求控股,会给合作伙伴更多支持,让合作伙伴放心地牵手。我们说把半条命交给他,希望他成长壮大,创业者和合作伙伴非常看中这个。然后他会反哺给我们的产品,比如像微信支付,大量合作企业都在用它,对于微信支付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那我们定位做什么?做平台,做连接器。这个世界很大,不可能所有事情全都自己包。”


  • 分享本文到:

  • 关注随锐:

    微信
    微信扫描,获取最新资讯
  • 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suiruikeji@suirui.com
×